学生处(学生工作部)
当前位置:学生处(学生工作部)>> 心理健康
逆反心理的形成
来源:学生处 发布人:朱喜涛 阅读:次 发布时间:2021/6/21 10:12:53

    凡事有因,经过观察、调查、分析,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,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: 一、 家庭不良因素影响。 1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。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,面对孩子的犯错,往往以“痛打”、“重揍”式的暴力行为进行所谓的教育,而忽视了对幼小心灵的呵护、沟通和疏导,并非棍棒痛打的皮肉之苦,而是心灵的创伤,让孩子萌发了强烈的逆反心理。 2、过高的要求和期望。许多家长“望子成龙”“望女成凤”心切,考试要争第一,分数要得一百,比赛要获冠军,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,忽视了孩子选择和自主的权利,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,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,甚至“自暴自弃”,“破罐破碎”。 3、不良的家庭氛围。父母的分歧、敌对情绪,争吵不休,紧张冲突,甚至家庭的离异破裂,让孩子矛盾、困惑、焦虑、心神不宁,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、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。二、学校不良因素影响 1、教师的“偏爱”“偏恨”。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“和颜悦色”“和风细雨”的教育环境中,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“横眉冷眼”“风霜雪夜”,但他们因为成绩的落后,能力的不够,只能“忍气吞声”“听天由命”,长此以往,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,背离,甚至反其道而行。 2、不良群体的影响。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学生较易组成群体,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分配体验,有近似的爱好,以寻求心理平衡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怂恿,做一些不该做的事。在学校敢于与老师顶嘴,在家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,则被同学们称赞与吹捧,受到“坏朋友”的认可,使学生产生错觉。 3、教师自身言行不一。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,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: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;另一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。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,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,自己说的是一套,行的又是一套,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。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,也会使学生反感,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。 三、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,随着生理的发育,心理的完善,孩子的活动范围增大,活动能力的增强,自主意识的萌芽,孩子们渴望独立,向往自由,常常会挣脱师长的管制,摆脱大人的束缚自行其事,背道而弛。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日渐增强,往往抱着“尝一尝,试一试”的心态,“逆着做,反着行”!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,虽不同于变态心理,也常常具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。近年来,这种心理在儿童少年中表现尤为突出,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。逆反心理往往是导致学生自暴自弃、冷漠、多疑、不合群等变态性格,使之信念动摇、理想泯灭、意志衰退、学业荒废、犯罪等。

 
下一条 :逆反心理对策
地址:郑州市新郑龙湖大学城南107国道西侧招生处 邮编:450000 招生咨询电话:(0371)56657088 56657099 就业办电话:(0371)56068693
郑州理工职业学院保留网站所有权利 未经允许不得复制、镜像 设计研发:实训与信息管理中心